在极不平凡的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市锚定“工业强市”战略基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为抓手,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扩产增效等工作,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稳中有升。
工业经济逆势增长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去年一季度,由于受疫情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现大幅度滑坡。5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全年取得3.4%的增长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正增长。
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家,达到家,净增家,工业经济规模逐年壮大。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3%,省对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及提高幅度”指标排全省第2位。入库税金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全市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实现盈利,整体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年,全市纳入“四个一批”技改项目库项目项,计划总投资.84亿元。其中,列入省重点技改项目12项,计划总投资.76亿元。全市制造业技改投资增幅58.2%,居全省第1位;工业技改投资增幅47.9%,居全省第2位,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数字”赋能产业发展
“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光网城市”,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通过实施多轮“电信普遍服务”,4G网络实现全覆盖和绝大部分区域的优质覆盖。年,我市与全省同步开展5G网络建设,现已完成基站建设余处,今年底,将累计建成余处。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通过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截至年底,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大唐5G微基站产业华东基地、摩信新材料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后劲十足。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梯队逐渐形成。
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瞪羚企业数量达到15家
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有突破。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填补了我市空白;10家企业被认定为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全市瞪羚企业数量达到15家,新增培育数量创历史新高;49家企业被认定为年度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数量位居全省第五位,累计培育数量达到家。
抓好园区整改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全力抓好园区整改提升。年,按照省化工园区认定标准,我市已完成整改项,整改率达到95.3%。园区建设完成投资.7亿元,园区内新建道路.5公里,新建公共管廊80.4公里,新建供热中心11个,供热能力达吨/时,新建污水处理厂10个,处理能力达24.7万方/天,9个园区智慧监管平台累计投资余万元,已建设、升级完毕。社会道路改道投资15.6亿元,新建替代道路57公里,5条穿越园区道路改道全部完成.
严格按照省有关要求开展评级评价,强化评级评价结果运用,实施“三个一批”,对“差”评企业实施关闭淘汰,通过两轮评级评价,累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家。
今年,我市将牢牢把握“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主线,谋划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两篇文章,实施产业突破、企业梯次培育、投资双提升三大工程,强化运行调度分析、抓好纾困帮扶、搭建服务平台、企业家队伍建设四项服务,做好确保工业经济开门红、疫情防控、化工园区验收、加快推动“一港四园”建设、守好安全生产底线五项具体工作,努力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力争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以上。
来源:菏泽新闻联播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