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当前,文化已成为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经济的振兴发展,总与文化的兴盛相伴相随,同步同向。
菏泽历史传承悠久,鄄城的文化底蕴同样深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各类文物灿若繁星,还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一代代传承着富有特色的鲁西南文明。
如何全力推动菏泽文化产业的持续升级、继续保证鄄城文化特色一如既往的绵亘连续性,是当前文化工作亟需努力的方向。
11月7日的鄄城,宾客云集。
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一行领导和专家,在与菏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专程来到鄄城的中国鲁锦博物馆调研。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数据部主任周巍在认真观看博物馆基本陈列、详细了解博物馆和文物藏品的基本情况后,对鄄城博物馆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将鄄城中国鲁锦博物馆纳入国家文物局数字化博物馆工程,让全世界观众在互联网上看到鄄城鲁锦博物馆的展列内容,感受到鄄城的鲁锦艺术。
文物信息中心专家组一行,不仅为鄄城文创产业的升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菏泽签署的战略协议也必将惠及鄄城,为鄄城实现文化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场与国家级平台的“牵手联姻”,为菏泽、甚至是鄄城,营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一次“山海之盟”,共同开启了强强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据了解,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是国家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作为全国文物领域鉴定、保护、管理的“大管家”,它肩负着国家文物局电子*务系统建设和维护,收集、管理与文物博物馆相关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库的职责。不仅承担着文物保护工程、设施建设和博物馆维修、建设项目的咨询、招标、审核和监理的任务;更要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保护、发展、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咨询和评议。作为文物界的权威,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鼎力相助,为鄄城深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力量。
根据双方的“约定”,双方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导区县*府及各级文博单位共同参与,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技术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技术成果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发挥文物信息资源的作用,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激发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创新主体活力,以菏泽市博物馆文创联盟为基础,汇聚产业链,打造文创产业示范基地和“菏泽百宝”文创品牌,延伸“菏泽有礼”系列文创产品,将菏泽市打造成为中原文化产业发展高地。同时,全面推进“博物中国”中国数字博物馆集群平台在菏泽市的落地和应用,整合区域文物资源,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全面推进菏泽经济、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双方的“联姻”,第一个利好*策就落脚在文化产业的规划层面。据了解,根据菏泽市文博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需要,文物中心将充分发挥在信息服务、产业链配套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行业优势,积极配合开展菏泽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引领,做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根据双方达成的战略合作协议,文物中心将助力菏泽开展“博物中国——中国数字博物馆集群”建设,把菏泽市列为市级试点城市,优先开展市级展示平台及市域内各级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并将菏泽市级平台建设经验作为范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
同时,文物中心将积极配合开展“中国牡丹文化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协助开展全国馆藏文物历代名画家的牡丹作品线索征集,协调促进数字博物馆线下展示基地建设,并将其纳入中国数字博物馆集群,提升牡丹文化数字博物馆展示利用效果。此外,在中国牡丹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对博物馆运行管理、藏品征集、数字化展示利用等方面给予有效支撑。
不仅如此,文物中心还将积极协助菏泽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的开展。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维修、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利用、等方面给予有效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教育培训基地职能作用,在文化产业、文物保护、文博信息化等方面加大对菏泽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
把脉重点,高度契合文化战略。在双方的“约定”中,重点提到了构建“互联网+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平台。指出,要充分发挥“博物中国”中国数字博物馆集群平台优势,积极探索打造博物馆文创网络新平台,着力建设覆盖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店的博物馆联盟商店。
为发展模式“建言献策”。协议指出,文物中心将协助开展菏泽文化产业园建设工作。在总体设计、园区规划编制、*策指导、协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以“资源+创意+设计+生产+营销+商业配套”为主线,融合博物馆、非遗文化、民俗工艺、乡村记忆、地域历史文化等核心文化资源的大型综合平台,打造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资源创意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聚集区。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