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对中学生阅读的焦虑及其潜台词
作者:谢勇我非常喜欢看钱理群先生的作品,却始终没有兴致去翻他推崇的鲁迅,这是中学语文给我带来的伤痕。中国缺少有趣的电影,有趣的书乃至有趣的人,语文教育难辞其咎。昨天的《长沙晚报》有一条新闻,说的是《哈利·波特》系列成为长沙中学生票选十大好书第一名,同时上榜的还有《傲慢与偏见》、《大地之灯》、《狼图腾》、《追风筝的人》、《肖申克的救赎》等,却无所谓的“经典名著”。另有问卷显示,另一学校50%的学生课余时间埋头于各种课外辅导书,30%阅读轻松青春书籍、上冲浪和看电视,仅有不足两成的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针对中学生阅读状况,有教师主张在升学考试中考查学生的名著欣赏,有中学*委书记用“切肤之痛”形容自己的心情,更有本地文艺领导指点迷津,指出屏幕阅读、数字阅读是肤浅阅读。总之,有关方一脸焦虑。仔细看这篇新闻,发现有关方面的焦虑可以分成三重,一重是现在的中学生课余时间不看书了,要么忙着做题,要么上。第二重是这些业余时间看书的学生,看的也不是经典,没有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图书中去,他们应该去读四书五经,读四大古典名著,读楚辞,读鲁迅、巴金、茅盾、丁玲、郭沫若。第三重,对于进入体制,也就是被高考的文学名著,学生们没有从人物描写、中心思想、时代背景、人文色彩、伟大主题的角度去读,而是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趣味。我觉得,第一重焦虑,需要被指责的不应是学生而应该是过于庞大的“课上时间”的延续与膨胀及其背后沉重的升学压力。第二重,所谓读经典,学生们选评出的这些书,有些是好书,比如《追风筝的人》,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有些我认为很烂,比如《狼图腾》,有些我没有关注过。不过没有发现反人道的非法出版物。而且,先不论这些书目,我怀疑,等到这些中学生读完四书五经学习完四大名著刘皇叔没事丢筷子摔孩子,宋押司奋勇杀敌架空晁盖,再做调查,还能不能保证他们听到的是真话。至于第三重,中学教育中反趣主义倾向简直就是扼杀文学名著的传播效果。我非常喜欢看钱理群先生的作品,却始终没有兴致去翻他推崇的鲁迅,这是中学语文给我带来的伤痕。中国缺少有趣的电影,有趣的书乃至有趣的人,语文教育难辞其咎,而且,迫于高考指挥棒的现实压力,为了学生未来放弃一些东西还可以理解,干脆以异化为美,无趣为真理,简直就是在害人。其实,这些焦虑,有意无意中都将矛头指向了络。不少“有识之士”,如新闻里的这些老师、书记、文艺领导,对新媒体勃兴及其后果深恶痛绝。他们的理由是和书记说的差不多,数字化阅读摧残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和文学价值,世界被图像、口语充斥,理性的光芒消失,人民群众生活在黑暗之中。他们理想中的世界是这样的:我广大中学生精神振奋团结一致,坚持文学经典为中心,中国青少年不上不抽烟不喝酒不迷港台明星不迷西方摇滚只读圣贤之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此以往必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看起来都是有关方面焦虑背后的潜台词。不过,咱们的学生要真是按照他们这个标准塑造出来,中国是不是又进步了,更美好了?还真难说。□谢勇(广州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