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山东市公布了16市在年度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中圈定的“选题”,通过书记选题、领衔攻坚的方式,推动人才工作打开新局面。
在产业调整和升级关口,人才供应与需求不匹配状况尤为突出。这次山东16市“一把手”领衔招才就呈现出精准招才这一共性。但共性之下,各地“打法”又各不一样。
1.济南、青岛:这是一场区域中心城市间的“平台竞争”
从济南市公布的“选题”看,中科院是核心。
中科院是什么?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是一个超级平台。
这体现了济南和青岛这两座区域中心城市在人才争夺中,靠超级平台汇集高端人才的特征。
济南依托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打造科创人才大走廊。青岛则以构建全球海洋城市这个战略目标出发,“全力争创海洋国家实验室,加快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海洋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创新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快集聚海洋人才,打造全球海洋人才中心城市”。
“超级平台”这个关键词,圈出了济青两市在人才争夺上的竞争对手,直指南京、合肥、苏州这些省会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这些区域中心城市在高端人才上的竞争,实质上是“平台竞争”。
你是不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你有多少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几个大科学装置?你有几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对这些数量有限的高端科创资源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一场军备竞赛。
比如国家实验室,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对于每个省来说,无异于一艘“创新航母”。比如由科技部、山东省和青岛市共同建设,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5家单位联合共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已经运行了7年。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
近两三年来,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发力筹建国家实验室,如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四川等地,共有20多个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在建中,投资超过千亿元。年9月6日,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打造,以网络信息、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的之江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之江实验室的目标就是争创国家实验室。
这些高能级的科创引擎,能够极大地提升一个城市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汇聚顶级人才。
济南发挥中科院研究力量和平台资源优势,加快集聚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加快重大试验平台建设。这个思路类似于东莞松山湖新材料实验室。
东莞松山湖新材料实验室年揭牌,是广东省首批省级实验室,由东莞市政府、中科院物理所和高能所共建,已在东莞注册成立20多家产业化公司。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预计总投资亿,正在争取成为国家级材料实验室。在它之后,苏州投资亿的姑苏实验室同样瞄准创建国家级材料实验室。这些动向反映了当前创新驱动下,对科创要素资源的激烈角逐。
济南定下的指标是,力争年底前,新引进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人,重点实验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承接3—5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能否引来领军人才,是否大量应用场景和用户是一个重要的驱动轮。
像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华为松山湖终端研发基地比邻而居。它所在的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规模,覆盖30多个行业、6万多种产品,周边有东莞和深圳四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产业迭代速度很快,这就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大量应用场景和用户,这个产业前沿阵地,吸引了50多位院士在松山湖长期扎根搞研发。
2.潍坊:最强产业虹吸全球最强人才
根据“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布局的产业进行人才精准招引,是这次16市书记领衔招才的突出特征。
尤其是枣庄、菏泽、潍坊这三市,在人才招引上都圈定了特定产业,而不是泛泛地“针对产业链招商”一句话。潍坊,在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上已建立了全球领先优势。比如寿光在蔬菜产业上的优势,能把全中国全世界最优秀的专家学者吸引到这里做育种研究。这样的产业优势已经呈现出人才汇集效应效应,才让潍坊有底气喊出“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人才聚集中心”。
赵春江院士领衔规划设计的单体占地亩的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汇集多项智能大棚专利技术。图为赵春江院士院士团队。
而枣庄、菏泽在人才引进上的聚焦度,体现了这两座城市在培育新兴产业上,“看清了脚下的路”。
当新能源汽车站上风口,枣庄抓住机会布局锂电产业,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年2月,枣庄市委书记陈平在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动员大会上强调,“看清脚下的路,这是转型发展、跨越赶超的迫切选择”。
枣庄市三年攻坚行动中规划的“6+3”现代产业体系中,锂电产业所属的新能源板块,承担亿发展目标,目前在枣庄高新区有6个总投资过50亿元的锂电池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锁定锂电产业后,枣庄市列出的任务清单非常有针对性,比如绘制锂电产业人才地图,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建立锂电人才信息库等。
菏泽聚焦于生物医疗这个新兴产业的培育,准备投资5.2亿元高标准建设生物医药科创中心,以这个中心为平台引育产业人才。
3.滨州、济宁、日照:解决“技工荒”,太仓是个好榜样
“做大做强技工教育集团,深化校企专家‘双向互派’机制,联合攀登企业举办‘订单班’50个以上,培养产业高技能人才人以上。”济宁在任务清单中,特别提出了对技工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当下产业调整背景下,三四线城市的人才供需矛盾中,技工人才缺乏这个焦点问题。
年,太仓名列赛迪中国百强县第七位。
在这个突出矛盾下,三四线城市最值得学的一个城市,就是江苏太仓。太仓通过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做成招商名片,吸引了家德企在此聚集,占到在中国德企的10%,其中50家是全球隐形冠军。
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靠自己培育。在16市的任务清单上,日照定的目标是,引进十大重点产业急需紧缺青年人才1万人以上;泰安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制订了重点打造13个产业链(集群)的目标,在任务清单中定下了“培养高技能人才人以上,新增就业大学生不低于2.2万人”的目标。为了完成锂电产业亿发展目标,枣庄提出,“鼓励驻枣院校围绕锂电产业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支持枣庄学院建设锂电产业学院,开设锂电专业精工班,校企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5个”的字眼。
在多个关于技工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滨州的计划最为宏大,提出了五年内培育10万名技能人才,提高产才供给匹配度的目标。
济宁、日照、枣庄等地出现的技工荒,是有背景的。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已经呈现出一二线城市是研发设计、营销中心,三四线城市是制造中心的格局。比如日照,就承接了汽车和钢铁产业转移的大潮,吸引了长城汽车进驻。
目前太仓已经建立20多个双元制培训基地,德企可以轻装上阵,带着技术团队就来了。完善的本土化人才反哺了地方产业发展,使得太仓常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10。
“太仓模式”对于当下三四线城市缓解“技工荒”指出了一条道路。
4.烟台、淄博:“年轻人”为什么成了关键词?
16市中,烟台和淄博重点突出了对青年人才的引进,都打出了“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目标,着力点在“乐居”上。
烟台市提出了实施青年人才“百千万”集聚计划,全年引进名博士、名硕士、6万名大学生。
这个目标和潍坊“打成平手”。在青年人才来潍回潍留潍“3V”计划中,潍坊提出了新引进大学生6万人以上的目标。
在引进大学生数量上提出最高目标的是淄博。淄博市提出,“启动实施‘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和青年人才集聚专项行动,深化淄博城市发展合伙人制度,新引进各类青年人才4.5万人以上。”
“5年引进20万大学生”这个目标,也让淄博站上了和新一线城市“抢人”的主战场上。而这些城市人才引进目标都是百万级别的。
年青岛接连发起15个攻势,在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全面开花。时任青岛市市长孟凡利在央视《对话》栏目中透露,2019年青岛引进的人才预计会超过25万人,力争在三四年吸引100万人到青岛工作。
疫情之下,人口流动又出现哪些新特点?
齐鲁人才网发布的《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山东省人才市场出现了人才回流现象。
从-年流入山东的省外市场化就业人才来源省份看,除去东北、河北、河南这三大传统流入山东的“大户”,浙江、江苏、上海、广东也进入流入山东的市场化就业人才前十,人才回流态势明显,尤其是广东首次进入前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