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5月7日讯(记者张真玉通讯员张雯)菏泽市东明县委编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科学调剂”的要求,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职能作用,不断优化教育编制资源,用好编制“金钥匙”,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有力推进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科学核编,提高编制效益
摸清底数,掌握资源。县委编办积极会同县教体部门深入学校,实地走访,开展调研,全面摸清全县学校设置情况和教职工编制数、在职教师人员数、学校生源、在校生人数、班额等情况,为科学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提供参考和依据。
精细指标,汇总分析。全面剖析当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原有“教职工编制数、在职教师人员数、班级数、在校生人数”等核定指标基础上,综合考虑近两年退休老师人数、预计女性老师产假人数和县域内各学校未来三年学生增减情况,分析和预算教职工编制需求,为科学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提供信息基础。
发挥职能,合理核定。根据中央关于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原则和有关工作要求,小学师生比为1:19,初中师生比为1:13.5,高中师生比为1:12.5,科学配置教师编制。按照全县教育总体发展规划,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分配到校,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落实到位,有效满足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需要。
持续优编,盘活编制资源
优化布局,合理分布。根据县域人口流动和学生规模变化等情况,对教育职能弱化和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撤并,有效化解城区学校“大校额”问题,合理明确学校机构职能编制设置,逐步构建符合城乡发展要求,规模适当的义务教育格局。
动态管理,严格程序。下放编制管理权限,落实学校用人用编自主权,对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实行动态管理,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区域内动态调整力度,做到每年调整1-2次。县教育部门提交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报告,由县机构编制部门在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进行审核,报同级财政、人社部门备案。
补齐短板,优化资源。根据城乡差异和教育阶段差异,合理调配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在不突破现有教职工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有重点的推动编制向师资力量薄弱和农村偏远学校倾斜。统筹农村教育资源,推进农村合校并点,每个乡镇重点打造1-2所规模化小学,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
规范管编,精准编制使用
专编专用,从严从紧。严格执行上级关于编制总量管理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格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专编专用制度,严禁其他单位以任何形式挪用、借用、挤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从严查处公办中小学混编混岗、私自占用教职工编制以及有编不补、编外用人等违规违纪问题。
加强督查,严格规范。县编制、财政、人社、教体等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加强联合督查,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开展编制清理专项工作,定期督查中小学编制管理政策落实情况,对违反编制管理规定的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建立机制,着眼长远。建立机构编制部门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人社部门核定岗位总量,教体部门在核定的总量内统筹分配,学校具体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既能均衡配置师资力量,同时又能保证教师队伍在相对稳定中不断释放活力的工作理念,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