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快的语速、清亮甜润的嗓音、丰富生动的面部表情和小动作……第一次与她交谈时,你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跟随她的想法一起奔跑。
翻开履历表,上面写满了历年获得的荣誉———三年综合测评专业第一,两次获评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曾获“绿苗计划”奖学金、“美丽华夏”一等奖学金、“十佳社团负责人”……本科四年她获得了大大小小四十多项荣誉称号,在一连串来之不易的奖项面前,她却谦虚一笑:“勤能补拙。”
或许“钝于禀赋”,但也要“敏于志向”,她这样评价自己。
她回忆起专业学习中丰盈充实的时光,如数家珍:从脚踏沉沙跟随奔腾的黄河一路行走,到站在巨人的肩膀眺望南极冰川,再到低头俯身穿梭于田间垄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她在行囊中装满了收获和成长。
目前,她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希望自己未来可以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城市规划者”。从过往期许到未来新蓝图,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变成了铺路架桥的人,她就是资源环境学院级本科生石雯茜。
“一步一个脚印走”
四年前,在获得兰州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认定后,石雯茜在报名系统中填写了“地理科学类”专业。专业分流时,她自主选择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谈起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时,她笑称是“误打误撞”。“我对城乡规划专业很感兴趣,看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时,误以为它与城乡规划专业差别不大,就选择了它。后来才发现,城乡规划专业偏向工科,而这个专业更偏向理科。”
石雯茜的家乡是山东省菏泽市,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古建筑之于菏泽,是特别的符号与标签,也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中学暑假,她曾去到西安游玩。古都西安布局整齐的城垣,遵循着和谐的建筑原理,带给了她更加丰满广阔的视野。高考前,她了解到故宫博物院的前院长单霁翔来自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钟情于古建筑上栋下宇、一砖一瓦的她下定决心要“学习规划知识,向优秀靠近”。然而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她触摸到的却主要是人文地理领域的新知识。谈及此,石雯茜笑得眉眼弯弯:“虽然刚开始内心有点小遗憾,但这个专业对像我这样没有美术功底又想学习规划知识的学生反而比较友好,算是歪打正着了。”
她庆幸自己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度过了忙碌有序的大学生活。虽然人文地理课题跨度极广,维度多元,她在学业上却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大三的《国土空间规划》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的难点、重点,每一模块结束,任课老师都会循序渐进地布置实力演练任务,使课程内容紧凑。
得益于大二时校外实践项目的经验积累,她对处理基础数据的技巧已较为熟练。不过,在她第一次接触实时数据挖掘的时候,实操道路上的“拦路虎”总在其始料未及的时候跳出来。她需要借助在线地图爬取地面交通实时数据,以进行可达性的测度。她发现,交通出行数据是一组实时数据,每一小时刷新一次,因此一开始就要覆盖全面,庞大的数据量给作业增加了很大难度。但是她说:“我一步一个脚印走,虽然走得慢,但是也会稳。我确实没有过人的资质,所以就更要扎实勤奋。”当时她家的网络甚至不太稳定,“有时候数据爬取了一半,还会因为网络崩溃而功亏一篑。我也度过了好多个难眠之夜,幸好终有所获。”
在她本科前三年修读的课程里,成绩超过90分的课程有56门,其中22门成绩超过95分。在她看来,“勤奋”“求实”和“进取”或许是缺一不可的三段圆弧,无论缺少哪一部分,大学生活都不可能“圆满”。
“只要敢想,一切皆有可能”
石雯茜早早树立了成为一名科研人的志向,广泛的知识输入让她对自己想要追求的事业始终怀有兴奋感。
她很早就有意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