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遗址、遗迹和遗存众多。
年,文物部门在禹梁山汉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件,从这些随葬物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昌邑桑麻遍野,盛产五谷,物阜人丰,国富民强。据考证,这里除了昌邑王墓葬外,还有商周文化、梁王彭越墓、汉荆州刺史李刚墓、汉御史大夫卜式墓、西侯楼文化遗址、兖州刺史杨叔恭碑等众多文化遗存。
东汉时,杨震却金的故事的就发生在这里,昌邑成了“廉洁为政”的代名词,“四知”故事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昌邑令王密为了怀念这个清正廉洁、一身浩然正气的老师杨震,自掏腰包在昌邑县衙右侧刻碑记事,警示后人,而且还专门请工匠制作了“四知”匾,高高地挂在昌邑县衙大堂上,时刻警醒自己。
时光荏苒,日转斗移。转眼间到了清朝,时人为感念杨震的清廉正直而重新立了“杨震辞金”碑,碑阳刻“杨震却金处”五个大字,碑阴刻有杨震的生平和政绩。
除此之外,昌邑故城还有汉武帝为纪念爱妃李夫人而建设的万善寺、思伊塔(昌邑塔)、梦灵台、天地神坛等西汉建筑群,由于受黄河水侵扰,多次发生黄灾,这些古典建筑群、王室宫殿以及整个古城都被淤泥淹没在了地下,只能静静地在地下长眠了。
年、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城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探清古城在平面略呈方形,土质粘性黑土,掺有石灰,分段版筑,夯层9--11厘米不等,东城墙长米,西城墙长米,北城墙长米,南城墙长米。城垣范围之内,采集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战国遗物,南部发现建筑基址、陶井等遗迹存在。古城遗址上现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范围内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瓦,小鼻罐,浅盘细柄豆,壶,铜镞,铁柱,弩机,陶井圈等。还发现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酿造窑址。
另有部分唐、宋、金、元时期的遗物如:铁釜、研究碗、盘等。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我们研究古昌邑的历史与兴衰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在昌邑西南侯楼、昌邑东红庙以及真武西村等村,据老人讲,在50年代建房取土的时候,群众经常挖到众多的陶罐,小孩们都拿着当“尿壶”用。昌邑城东北有一座小城叫金城,是东汉兖州刺史部的治所,城内古碑林立,有东汉灵帝建宁四年所立登州史薛季像碑和兖州刺史杨叔恭碑,杨叔恭残碑现存于故宫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
从昌邑发展史可以看出,昌邑出现了几次发展高峰,一次是夏商甲父国时期,一次是到了西汉,再一次就是东汉,特别在西汉,这里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东汉时山阳郡的辖区虽然比西汉时大大缩小了,但由于兖州刺史部驻地在昌邑,仍然保持了西汉时期的盛况。魏晋南北朝时期,昌邑城虽然仍为郡(国)治,但已是强驽之末了。
从夏商到秦汉约年的时间里,正是昌邑一带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时期,这里北依大野泽,西临雷泽,有济、菏二水经过辖域,又处在一个盛产五谷的富庶地区中心,因此,这里成了当时“天下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都会。北方的犬马皮革,南方的丝茶竹器,东方的鱼盐海珍,西方的玉石珍玩,都可以在昌邑买到,商业贸易发达,全国各地的特产都齐聚此地,从而形成了一个以昌邑为中心的物品集散基地和运输网。
当时,这一带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贸易中心。从夏商伊始,这里就是冶炼制造中心,甲父鼎就是其中最好的冶炼历史见证。西汉时,昌邑城内已有了自己的冶铁业和专门管理冶铁的铁官,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据《汉书》记载,当时昌邑从事冶铁生产的工役就有人。铁的品类有生铁、块炼铁(熟铁),也有不同含碳量的钢等。在冶铁技术上,能够掌握铸、锻、柔化、渗碳、淬火、退火等多种工能,不但能打造兵器,而且能打造犁、铧、耧、锸(叉)、耙、锄、镰等各种农具。经发掘,后昌邑就是西汉昌邑王刘贺的兵工厂。据《郡国志》云:城内有铁柱,大五围,出地五六尺,曾有人掘之及泉,未见其本。其城中城周十余里,外城周三十余里。可见,当时的昌邑冶铁业是举国闻名的,而且有个很大的冶铁标志碑“铁柱”作证。《元和郡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昌邑)城有铁柱,大五围,出地五六尺。曾有人掘之及泉不见本。”唐朝在此地尚有铁柱出土。昌邑从繁荣昌盛逐渐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黄河几次决口,厚厚的泥沙把这座古城湮没在黄土之下,仅留下城廓残垣隐约可现。
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每当遇到阴雨天,古城就会再现“海市蜃楼”的美妙景观,古城的轮廓和情景重现人间,人们就会隐隐约约看到大致的城阙形状,而且还能隐约看到城内的城门、城垛、垣墙、宫殿,亭台、楼阁、大院、兵马、集市、河流等,甚至能看到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情形,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巨野县志》载:“昌邑集,有故城,每当阴雨望之,犹隐隐有城头形”。
后人就“昌城烟雨”填词一首,《忆秦娥昌邑怀古》: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兵交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
明朝人李古希作画,巨野县令吕鹏云题诗《昌城烟雨》云:
烟雨古高平,苔深碣石坠,厉怜昌邑王,俎豆犹龚遂。
明朝诗人宋沧题诗《昌城烟雨》云:
昌邑城边几度过,不堪回首听渔歌;
衣冠已见明时久,故老犹传汉事多。
默默暮云迷铁骑,芊芊秋草铜驼;
河山一统期千古,满地耕锄雨一蓑。
昌邑自古以来就是藏龙卧虎、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经是秦二世二年的“楚汉战争”、汉景帝三年“七国之乱”的主战场。在这里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旷世枭雄。既有勇冠三军的汉朝柱梁梁王彭越,也有封在此地横槊赋诗的魏武帝曹操(东汉末,曹操任兖州牧,封费亭侯于此),自西汉至魏晋,此地文人雅士、能臣武将比比皆是,如刘邦、周亚夫、张当居、彭越、栾布、郦商、卜式、李广利、刘髆、刘贺、刘询、仲长统、许广汉、满宠、满伟、王密、龚遂、张俭、刘表、伊籍、李典、王灿、王叔和、陈骞、满宠、满伟、虞溥、凉茂等,他们都云集于此,各显神功。
抚今追昔,千年黄土易百主。如今的昌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正蓬勃发展,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