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末期的一个著名氏族,约于距今年前定居于古济水两岸。现已在山东省定陶县济水南岸的古陶丘遗址发现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北辛文化遗址。要说清楚太昊氏之原委,首先要清楚母系氏族社会。
一、母系氏族社会
大约在二三十万年前,古人从原始人群的内婚制过渡到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是血缘组织,通过母系血统维持并计算世系,久之成为明确的制度。母权制深入氏族的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母系氏族的婚姻形式已由族内婚向族外婚缓慢过渡。《吕氏春秋》曰:“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吕氏所云乃内婚制之状况,而族外婚就是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相互婚姻,其婚姻关系比内婚制大为进步。在母系氏族社会组织下,子女只能确认生母,而不知生父。社会人际关系只有舅父,而无舅妈;只有姨妈,而无姨夫,更无爷爷、奶奶、伯伯、叔叔之类称谓。故《公羊传》云:“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因为子女从母亲居住,由母亲抚养,故属于母亲所在氏族。氏族的祖先是女性,由女性世代相传,即由母亲传给女儿,以此类推,绵延了数十万年之久。同一氏族的成员都是同姓,子女也从母姓。汉《说文》曰:“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为天子,因生以为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是带“女”字旁的,如“嬴”“姚”“姜”“姬”“婚”“妊(任)”“妃”“妘”“姺”“姒”“嫪”“始”“婤”“娥”“妄”“媀”等。
在考古学中,后李、裴李岗、北辛文化,还有大汶口、仰韶文化早期,他们的社会形态都是母系氏族社会。
二、后李文化与北辛文化
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在山东中南部沂、沭河流域和西部汶、泗河流域,分别生活着两支人群,他们依狩猎、捕捞、采集来寻求食物,繁衍生息。随着氏族人口的繁衍扩大,子氏族不断分裂出去。于是生活在沂、沭流域的人群,从山林高地走向之北的济水下游流域。
现在考古发现的临淄后李、张店彭家庄,潍坊前埠下,邹平县孙家,章丘苏庄、小荆山,长清县月庄等遗址就是生活在距今年—年的人群聚居地。因第一个遗址是在临淄区后李村发现的,故称为后李文化。从地理上看,后李文化人群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大致在古济水下游流域活动。
后李人聚族而居,半地穴式房屋,陶器主要有釜、罐、壶、匜、碗。以釜为多,还有陶猪、陶人面塑像。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支脚架。后李文化人群延续约千余年。时农业的出现,人口大量繁殖,食物来源出现困难。为了生存,氏族部落又开始寻觅新的生活空间。新迁徙的聚落遗址就是在考古学上发现的距今年—年间的北辛文化。
所谓北辛文化,是年、年在山东省滕县官桥镇北辛村发掘出来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1.5米厚,最早年代年,出土陶器分为夹砂和泥质两大类,陶色以黄褐色为主,少量黑色和灰色,纹饰有附加堆纹。器物有鼎、釜、罐、盆、壶、盘、钵、器盖、支座等。石器有磨盘、磨棒、凿、匕首、棒形式器,还有骨、牙、角、蚌等。考古学通则,在哪里发现了一种新文化,即依据该地名命名。北辛文化盖源于此。研究发现,北辛文化比后李文化先进,是后李文化的延续,且聚落遗址大幅度增加。目前已发现的北辛文化遗址百余处(含胶东半岛时期的白石文化)。
北辛文化中晚期的婚姻关系已由族外对偶婚向一夫多妻或一夫一妻过渡,即由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年前,在菏泽境内还没有发现北辛文化。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成阳故城,在城墙东北角地下5米处发现北辛文化陶片和石磨棒。年11月26日,山东大学考古专家陈雪香博士、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潘建荣和孙明研究员,在定陶古陶丘遗址(何庄遗址)于地下4米发现数十片上古黄褐色陶片和带有鸟喙罐耳的红陶片。年秋,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发掘定陶十里铺北遗址,又发现北辛文化石磨棒和红色鸟喙罐耳陶片。经考古权威人士北京大学李伯谦、山东大学栾丰实、方辉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永波、郑同修等教授鉴定为北辛文化器物残片。
年夏秋,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对定陶古陶丘遗址进行试掘,在东西30米长、南北5米宽的一条探沟内,出土数十万片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陶片,其他类型文化尚未发现。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历史文献记载的太昊氏起源古济水的可信性。
三、太昊族及其原居地
太昊,或写作大昊,既是人名,又是古代中国东方母系氏族族群中的一个著名的氏族名称。又写作大皞、大告、太浩;《说文》写作“暤”,汉王符《潜夫论》写作“曎”,宋洪适《隶释》又写作“晧”,皆因先秦各国文字不同,以同音字书写而造成的多种写法。太昊即上天,昊又有光明之意,即太昊氏族是一个崇拜太阳的人群。但世界上所有民族都离不开太阳的光辉。故大昊之名还应该从太昊氏族的图腾说起。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华先民和世界上其他很多民族一样是有图腾崇拜的。在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古人认为每个氏族的图腾都与本氏族有着血缘上的联系。现在的十二生肖就是远古众多图腾的缩影。太昊氏族的图腾是原鸡。原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飞禽,浑身是宝。更重要的是雄鸡一唱天下白。鸡叫三声,竟能把太阳从东方地下请出来,给人间带来光明、温暖。鸡的神威非常了得,久之成为本氏族的图腾。鸡就是凤文化最早的雏形。随着氏族的裂变而不断产生新的氏族,故又出现了燕子、山鸡等飞禽类图腾。商人的祖先图腾就是玄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温顺的禽类不再适应为氏族的图腾。后来从太昊氏分裂出来的少昊氏族族群的25个分支,皆以凶猛的鹰属佳鸟为图腾。众多的禽类图腾形成后来的综合图腾凤凰。
鲁西、豫东、淮北、苏北是以凤为图腾的太昊氏族活动栖息地。古代凡带有“佳”字地名、水名皆与太昊氏族的居住地有关。如澭水、獲水、睢水等皆与凤图腾氏族居住地有关。
《左传》记载,直到春秋时代,太昊氏的直接后裔还在鲁西南济水流域的曹县、菏泽、梁山、东平、费县一带生活。
太皞之名,始见《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风,即凤,又写作“丰”。是说以上四姓是从风姓中分化出来的。因太昊氏是发祥在古济水岸边的氏族,所以其后裔就担负着祭祀太昊和济水的职责。二见《左传·昭公十七年》:“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条文献又反映出太昊氏是以龙为图腾的。因以凤为图腾的太昊氏与以龙为图腾的雷神氏结合而生了伏羲。伏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始祖,春秋距伏羲已三四千年之久,古人早就把太昊、伏羲合二而一为太昊伏羲氏,故云太昊以龙纪。三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条文献表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巴人也是太昊之裔。《左传》把太皞氏列为华夏最早的祖先,即太皞、共工、炎帝、黄帝、少昊。当时伏羲的名字尚未出现在文献中。太昊就是《史记》中的三皇之一的泰皇、泰帝。
那么,太昊氏族的始居地在哪里?《左传》载:“陈,太昊之虚。”是说在年前后,太昊氏生活在一个叫“陈”的地方。对“陈”地,汉代以后注家皆指为河南淮阳市古陈国,有太昊陵、伏羲庙,是太昊氏始居地。《史记·陈杞世家》尚无太昊与其地之关系。《汉书·地理志》始云:“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虚,陈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太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如有太昊陵、伏羲庙,当如济阴郡成阳县有“尧冢”、“灵台”一样的纪录。《后汉书》、《晋书》在陈国下,不置一词,说明时陈国淮阳还没有太昊陵、伏羲庙之类建筑。《水经注》也只是云“古陈国,伏羲、神农并都之”,一笔带过。没有太昊陵、伏羲庙的记载。更重要的是淮阳及周边既没有北辛文化遗址,也没有裴李岗文化遗址,只有从山东迁徙来的大汶口晚期文化(距今约年)遗址一处,比北辛文化晚了年,且距济水太远。淮阳之“陈”,最早说是年前后的大汶口晚期的人群从鲁西南将“陈”之地名带到淮阳一带的。查《河南省文物地图集》,淮阳周围有大汶口晚期遗址13处,其他地区皆无。在地名上,淮阳之北、开封东南有大、小陈留地名,也反映出“陈”地从鲁西南迁徙到淮阳之陈的路线。更重要的是距今年前,周武王的女婿胡公妫满封陈国都淮阳,坐实了“陈”地在此。如果追古探源,年前,帝尧的母亲陈风(丰)氏庆都的陵墓在古成阳。《左传》:“陈,颛顼之族。”说明颛顼是太昊后裔,居陈地。陈风氏是太昊氏后裔帝颛顼之裔孙女。陈为地名,风为其姓。帝尧立国、死葬皆在鲁西南,其母所居之陈地也当在此地。故最早的陈地当在鲁西南。王献唐说,陈就是成,上古无字,“陈”、“成”音通,即陈在古成阳。当然这是一家之言,尚需进一步考证。
按《左传》记载,“任”是太昊之姓。注者一般认为“任”在今济宁市任城。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将“任”、“娀”、“戎”、“仍”四字互通,韩非子引用之。史学家顾颉刚撰《有仍国考》认为,最早的有娀之虚即《左传》中的戎城,在今牡丹区安陵集和之南的曹县安陵堌堆遗址,两者之间即济水。此处应为太昊氏族重要居地,因没有展开工作,故暂不能确定此处有否北辛文化来验证这一推论。
年11月26日,我们在陶丘北辛文化残陶罐中取得一粒黍子的碳化物,经山东大学送美国贝塔测年实验中心测定,该炭化黍子为距今年前后的人工培育的黍子,反映出陶丘北辛文化遗址上的太昊氏族在此生活年代之久。
就目前菏泽境内发现的三处北辛文化遗址来看,成阳故城之北辛文化为伏羲之虚,陶丘北辛文化在济水之滨,应是太昊氏之虚。
四、古陶丘太昊氏(北辛)的源头
那么,定陶古济水南岸古陶丘遗址上的北辛人来自哪里?一些学者认为,后李文化是济水下游北辛文化源头,而汶泗流域的北辛文化是来自河南裴李岗文化。如滕州之北辛、陶庄、前台、孟庄、西康留,兖州西桑园、小孟、堌城、王因、贾柏、东贾柏,曲阜之孙林,任城之张山、玉皇顶等北辛文化遗址。但是,考古界至今没有发现豫东南至鲁西南间近千里之内有一处裴李岗文化遗址。首都师范大学袁广阔教授多次与我探讨,说濮阳西水坡文化与陶丘北辛文化属于一种文化,这需要认真研究讨论,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汶泗流域的北辛文化应来自宁阳、汶上、兖州北之万年前后细石器人群。约在年前后,他们沿着汶水、泗水、菏水为生计迁徙到汶上、宁阳、滕县、菏泽、陶丘、济水一带,繁衍生息。
考古工作者在宁阳、汶上、嘉祥和兖州北部发现距今万年前后的细石器时代的遗址达49处之多。对生活在这些遗址上的古人,至今尚未发现他们的后裔在年—年前后的生活踪迹。笔者认为,北辛文化是这支人群后裔所创造,尽管现在还没有找到从年—年之间的古人生活遗址,但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一定会发现。
由于上古时代的荒远,后世的人们在追问祖先的来源,谁也说不清楚。于是就出现盘古氏、五龙氏、荣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丽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沌氏、昊黄氏、有洛氏、狶韦氏、朱襄氏、葛天氏、太昊氏、阴康氏、五怀氏、东扈氏、帝鸿氏、列山氏、归藏氏等名字各异的先祖名字。这些先祖都是母系氏族或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一些氏族的名字,靠数千年口耳相传,到了春秋、战国方写入文献之中,故可信度不强。
但是见诸于历史文献,又有考古证明的太昊氏是最有影响的母系氏族。太昊氏和雷神氏相结合诞生的儿子伏羲氏,则成为中华人记忆中的第一个男性始祖。太昊氏、伏羲氏又分别是中国龙、凤文化的源头,菏泽七千年的历史就要从太昊、伏羲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