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商林是北京到南京的官马大道上的重要驿站。一直到民国时还称商家林,建国后简称商林。
官马大道是古代官吏商旅往来、物资运输、信息传递等的重要交通设施,商家林在河间市和献县中间,距两者都在三十里左右。雍正《畿辅通志》卷四十《关津》:“商家林在河间县南三十里,南去献县亦三十里,行旅必经之地,明嘉靖三十年筑城,今圮。”
《七録斋诗文合集》中商家林地名由来关于商家林地名来历,近来献县曹书通先生探得其来历正源:据明代张溥在《七録斋诗文合集》记载:商家林者,以商文定公所居而名。也就是说,元代官吏商挺曾在此购置宅院居住,因此得名商家林。这是目前关于商林由来最早的文献记载。
商挺(—)元散曲家。字孟卿,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市曹县)人。历参知政事、同签枢密院事、枢密副使、安西王相。卒后赠太师鲁国公,谥文定。由此可知,商家林至少在元代已经是重要的驿站之所了。到了明清,其所在官道俗称东路官马大道,东路官道以京师皇华驿为起点,依次经过涿州涿鹿驿、新城汾水驿、雄县归义驿、任丘鄚城驿、河间瀛海驿、献县乐城驿、阜城驿、景州东光驿,在河北省境内行程六百一十里。“商家林”在河间府瀛海驿和献县乐城驿中间,隶属献县管辖,是东路官道南下的必经之地。
清代许多的文人官吏行经商家林时留下诗篇,如:查慎行可查到的诗就有三首,足见商家林驿站之重要及当年的繁华。
商家林早发
村店荒荒杀漏迟,唤回残梦眼迷离。
晓星一个明如月,及取朝阳未吐时。
大风商家林待渡
波涛动我前,朔野何汪洋。
行行忽迷路,欲渡川无梁。
老马徘徊鸣,北风寒且僵。
轻冰拆沮洳,澹日沉辉光。
平生湖海游,汗漫殊未央。
禦穷不有命,试以一苇杭。
隔河见人家,烟火霭渔庄。
苦辛脱彼岸,乐踰还故乡。
问途仓卒间,夷险岂有常。
明朝难逆料,聊复索酒尝。
商家林买草笠
头轻宜戴笠,野服换商林。
雨庇全身湿,晴邀片席阴。
下车宁望揖,上马忆曾吟。(往年随驾清暑奉旨从官,俱戴草帽余曾有诗纪之)
青箬平生梦,蹉跎直至今。(余又有谢赐鱼诗云:绿蓑青箬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
查慎行(—),字悔余,浙江海宁人。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四十一年()应召入直南书房,不久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四十八年()奉旨赴武英殿书局编纂《佩文韵府》。大家对金庸应该熟悉,查慎行是他的十二世祖。
查慎行单作一首《商家林买草笠》,是因为河间府历史上最大的草帽集散地地就是献县商家林,过商家林买草帽成了往来过客的必备选项。
嘉靖《河间府志》卷七《风土志·物产,服食器具》:“草大帽,以草茎为之,或以麦茎为之。”
乾隆《河间府新志》卷四《舆地志·物产》:“河间业席帽者,织苇为之,聚市商家林,其制作犹密致,精好者价颇高,过客多买焉。”
清李虹若《都市丛载》(光绪刊本)卷四云:“商家林,出草帽。”
乾隆三十九年(年),吴江诗人邱冈北上京都,途经商家林,写到了这里的特产,“细草为冠轻胜绵,燕姬手制样争妍”。(《德芬堂诗钞》卷三《商家陵见卖草笠》)不仅指出了妇女为主要从业者,还记录了多种样式的丰富。
乾隆三十一年进士、四川铜梁人王汝璧(—),也有《商家林草笠》诗云:“村妇伊何利,家家麦艸鲜。纫来纤手细,盘作叠华圆。笑我真冠钵,因之欲写天。小民生计薄寸州戴恩全。”(《铜梁山人诗集》卷二十二)
乾嘉时期秀水诗人朱休度(—)写道:“几包行李雨萧萧,带水拖泥不用焦。添买商家林草帽,老夫归去称渔樵。”(《壶山自吟稿》卷下《河间道中偶占二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千里江陵一日还”,古代的驿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商家林草帽辫这一载入史册的传统手编技艺也将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