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于年的中共十四大。
在此之前,已经实施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场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初见端倪,然而,对于公有经济,社会各方始终讳莫如深。
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作为公有经济的代表,国企属于全民所有,不能轻易改变,更不能随意出售,否则就会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这个问题,甚至还引发了“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讨论。
事实上,对于国企的改革,社会上早就有了对国企改革的呼声。大家都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也经历过购买物资除了需要金钱外,还需要各种票据的年代,当时,什么粮票、油票、补票等大行其道,其实这是一种限制物资消耗的一种手段,在过去的人看来,随意购买各种商品,无异于天方夜潭。
市场经济的不活跃,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国有企业的僵化带来的,国企对市场不够敏感,提高生产力的意愿不高,导致了物资供应的困难,出现的结果就是群众买不到想要的商人,国企创造不了养活员工的利润。
90年代,河北石家庄出了个马胜利,在企业经营步履维艰的时候,毅然以一篇大字报,主动要求承包国企。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很快走出困境,创造了扭亏为盈的奇迹。
马胜利当时的举动,当然是壮举,但也改变不了国企的性质,因为他只是承包国企,而不是购买国企。名义上,他只是代替相关部门管理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获得劳务收入。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效果更加明显,人们迫切希望改变国企的现状,以顺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是国有改制的大背景。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氛围,没有一个有敢于开创历史的先河。最终,一位年轻市长站了出来。
现实的窘迫
年10月12日,中共十四大召开,时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明确指出:“国有小型企业,有些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
消息传回山东诸城,年轻的陈光市长立即捋起袖子,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行动。
陈光是山东寿光人,做过下乡知青,县供销社办事员,对于市场的现状把握可谓是无比熟悉,年,陈光调任山东诸城市长一职,履职后不久,立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
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不久的年4月,陈光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对全市的家市属企业展开了审计,审计的结果,让这位年轻市长不由得锁紧了眉头,因为,家国企的经营数据,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家企业,其中有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43家更是资不抵债。
当时的诸城,财政收入不足万,却要养活1名财政人员,当地的企业经营不好,就没有收入来源,有的还是累赘。如此境况,干部的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发放,常常是刚刚发了这个月的工资,就要考虑下个月的财政问题如何解决?这让陈光如坐针毡。
不破不立!陈光决定按照中央精神,从国企入手实施改革。多年后,陈光回忆往事的时候,曾坦言:当时诸城改革皆因企业和财政困境所迫。
卖光国企
年10月,借着“明晰产权”为突破口,陈光带领的领导班子决定对诸城市五家企业实施改革。
诸城市国营电机厂是试点改制的第一个企业。当时,这家企业也陷入了经营困难的处境,亟需改变。
工作组提供了两套改制方案让企业的员工选择,第一套方案是个人股不超过20%,国家完全控股;第二套方案是将企业存量资产出售给职工,国家以土地入股。
然而,职工的选择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们强烈要求:职工将企业资产全部买下,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入股,由企业有偿使用。
市政府领导班子连夜召开会议,对职工提出的方案进行讨论,大部分人员都认为这种做法太过于激进,市政府冒不起这个险。年轻的陈光市民力排众议,决定采纳职工的提议。
这也意味着,市政府将失去这个国有企业的控制权,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冒险,也是政治上的冒险。
消息传出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诸城市将出售国有企业的消息,一家香港媒体也播出了这个消息,直接给陈光起了一个“陈卖光”的名号。陈光的做法,成了当时全国的焦点。
初见成效
一场由陈光班子主导,职工自己设计方案的国企改革开始了,“诸城市国营电机厂”更名为“山东诸城市开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国企改革。其它试行的四家国企很快完成改制。
在这些成功的基础上,陈光组建了45个工作组进驻全市家企业,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企改制在这个市展开。
很快,改革就看见了成效。诸城本是一个不靠港口码头,缺少公路和铁路的落后地区,条件极差,但经过改革后,很快就焕发了生机。据统计,实施改革后的三年时间,诸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7.3亿元增加到72亿元;财政收入由0.85亿元增加到3.2亿元。曾经捉襟见肘的财政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
诸城市的改革成功,让她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城市,前来观摩学习者络绎不绝,诸城市体改办创下一天接待50多个考察团的成绩。
陈光的国企改革,世人毁誉参半,有的人盛赞他的年轻有为,认为他为国企的完美转型闯出一条路子;也有人对他展开直接批评,说他变卖国有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是历史的罪人。
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也成功引起了高层的注意,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土地局、经贸委、体改委等部门多次派人前往诸城调查。这些部门的调查结果,也对改革结果不敢妄下结论,这更加加剧了社会的质疑。
陈光后来回忆,在调查阶段,自己怀着忐忑的心理,等待着调查结果,他觉得自己是一枚硬币,不知道会翻向哪一面?
年2月,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受朱镕基副总理委派,率中央9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前往诸城调查,撰写了长达73页的报告,对诸城的改革做出了积极评价。
听取报告三天后,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亲自来到诸城,肯定了诸城的做法。诸城模式成功了,陈光成为了创造历史的市长。
从卖光到送光
在诸城的成功,让陈光获得了“卖光”的名号,组织对他委以重任,将他派往更为落后的菏泽地区,出任菏泽地区行署专员。
菏泽地区的情况更加恶劣,陈光到任时,接手的可以说是另外一个烂摊子:企业负债率高达%,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超过80%。
刚开始的时候,陈光想复制过去在诸城的做法,将所有国企打包出售,不过,他很快发现,“卖”这种做法,完全没有办法实施。
这是因为,菏泽地区本来就是一个以务农为主的地区,菏泽又被称为中国牡丹之都,当时的大们都没钱,根本买不起国企,一时,改革陷入了困境。
不过,这并没有难住陈光,他推出了一剂猛药,改“卖”为“送”,将三分之一的国企“送”了出去。一时间,陈光又被人称为“陈送光”。
陈光的政策再次创造奇迹,在推行“送光”模式五年后,菏泽市企业亏损面上90%下降至12%,全市工业企业由亏损20亿元转变为营利10亿元。国家经贸委以菏泽的成功为蓝本撰写了报告,在全国推广,陈光受邀到全国国企改革座谈会介绍经验。
更大的舞台
在诸城和菏泽的成功,也让陈光成为了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年,陈光被中组部评选为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称号;年,陈光又被评选为百名“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年1月,陈光被任命为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两年后又被任命为菏泽市委书记,一干就是五年。在他主政期间,菏泽市的经济取得了高效增长。
年,陈光调任山东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从年起,陈光担任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直到年才卸任。
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当年,年仅35岁的陈光履职诸城市长时,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坚决执行党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为国企改革开创了先河。
后来,陈光回忆这段岁月,依旧满含自豪,他也承认,正是因为当时面对的艰难条件,才促使他锐意改革,才走出了一条开创先河的道路。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蓝本,鼓励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不过,在进行改革的同时,陈光也紧紧抓住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原则,巩固和发展了公有制经济,也活跃了市场,创造了奇迹。
文/司马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