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m.39.net/pf/a_4784144.html摘要:地名是具有指示作用又富含人文意蕴的特殊地理标识。研究地名字词,既可以窥探地方人文特点,助力乡土文化开发;又可以窥探地名缺陷、优化地名识别,拨乱反正、以正视听。鄄城县地名语言文化研究以鄄城县的乡镇村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词汇学、音韵学、修辞学、社会学角度,具体分析鄄城县地名的音节构成、节奏、平仄、方言等语音特点和通名、专名、修辞等词汇特征;透视鄄城县地名文化内涵,对地名疑难字及地名变革中存在的“甄”“鄄”争议和“付”“闫”误用等问题进行探讨、辨析。
关键词:鄄城;地名;语言;文化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标识,既能标地记物,具有方位指示作用,又能寄情记事,具有传承文化作用,其本身也极具文化韵味。地名在地方文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透视地名可以知历史人文,可以晓乡情民风,研究地名可以推动乡土文化开发,也可以方便人们日常生产生活。
春秋时鄄城为卫国鄄邑,秦朝改甄邑为鄄城,西汉置鄄城县。其后历经变革,多属濮州辖治。年“濮鄄分治”,复设鄄城县。年划归山东省菏泽地区行*公署,其后属菏泽市管辖至今。鄄城位于华夏民族核心地带,背靠*河,土地肥沃,农耕历史悠久;沟通南北,交流东西,历来为兵家所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见证了千千万万的历史变革。
据《鄄城县志》载:“年地名普查资料的个自然村中,春秋战国时期七处、宋代九处、元代11处、明代处、清代处、民国时期22处、建国后22处、立村年代不详25处。”[1]35鄄城县地名研究将透视其厚重的历史感,进一步探究其人文意蕴和语言特色。另外,近年来鄄城县行*村名变化频繁,且地名变更中存在一些争议,因此鄄城县地名语言文化研究选择以《鄄城县志》中统计的自然村名为基础语料,并就地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辨析。
一、鄄城县地名语言分析
语言既具有思维功能又具有社会功能,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的功能。[2]7地名是语言,并且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在鄄城境内,生活中最常用的问候语是“吃了没”“去哪了”“干什么去”,由此可见地名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密切性。同时,地名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也蕴含着思维的差异。本节重点分析鄄城语音特征和词汇特征。
(一)语音特征
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语义的表达形式。[3]15语音既具有物理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其根本属性。透视语音面貌,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文风貌,也可以为地名语言文化的传播正音辨误。在语音方面,主要考察鄄城地名词汇的音节结构形式、音节节奏类型、音节平仄分布以及鄄城地名字词方言语音特点。
1.音节结构形式
现代汉语定义音节是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发音时发音器官肌肉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读音就就是一个带调的音节。[3]75根据音节特点,鄄城地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双音节地名:柳园、后园、枣寨、*庄、古屯、小屯、仪楼、唐垓、李集、孙垓、孙店、盐店、毛洼、于营、王窑、烟墩、田厂、南桥、金桥、霍坝、赵堂、张海、花园、寺东、官寺、双庙、白庙、什李、刘尧、鱼骨、营坊、傅坑、石寨、西拐、鲁仓、杨岗、信义、张口、侯湖等。
三音节:蚂蚱店、糖牛楼、王胡同、阎什口、王非庄、果子园、西营子、桃堌堆、刘堌堆、碱曹庄、二合村、中义村、雪山寺、西沙窝、庄子庙、铁关庙、皇城寺、许孙汪、杨柳行、盆刘庄、八孔桥、张油坊、苏老家、临濮集、高清寨、香范庄、枣林店、刘灿武、张河涯、郭老庄、历山庙、西纸坊、北孙庄、前刘寺等。
四音节:打席张庄、菜园张庄、小申河口、大井石庄、河身王庄、槊梢李庄、王纯孝庄、后许*店、圣寺*庄、王榔头庄、新张堌堆、酒店张庄、芝麻刘庄、枣树杨庄、东尖堌堆、春柳堌堆、千户宋楼、粪堆李庄、家斜李庄、刘鸭子庄、刘举人庄、潭坑施庄等。
五音节:石佛头李庄、西大户刘庄、大百户王庄等。
鄄城地名的音节以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为主,有少数五音节,不存在单音节和五音节以上单音节。在古汉语应用早期,由于物质材料的限制、记忆的方便以及地域认知空间的范围小和词汇的缺乏等原因,地名词以单音节为主,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现代汉语的普及,多音节词逐渐增多。尤其在现代汉语中,地名基本都是多音节词语,因此鄄城地名整体符合语言的发展趋势。
2.音节节奏类型
音节节奏的划分是读准一个词语的必要条件,为了引导读准鄄城地名词语,特将具有代表性的鄄城地名进行节奏分类。同时,通过对音节节奏的考察,更加全面地认识鄄城地名的语音面貌。
(1)三音节地名的节奏类型
2+1型:蚂蚱/店、枣林/店、果子/园、高清/寨、历山/庙、铁关/庙、八孔/桥、中义/村、杨柳/行、阎什/口,皇城/寺、许孙/汪、临濮/集等。
1+2型:糖/牛楼、西/营子、西/纸坊、前/刘寺、北/孙庄、盆/刘庄、张/河涯、刘/灿武、洼/李庄、王/胡同,张/河涯、西/沙窝、刘/堌堆等。
四音节地名的节奏类型
1+3型:东/尖堌堆、前/王尹庄、后/小辛庄、东/红庙屯等。
3+1型:刘举人/庄、王纯孝/庄、王榔头/庄、李进士/堂等。
2+2型:枣树/杨庄、家斜/李庄、打席/张庄、潭坑/施庄等。
五音节地名的节奏类型
石佛头/李庄、西大户/刘庄、大百户/王庄等。
通常来说,地名以三音节和双音节为主,因为地名词语音节过长不利于交流,三音节以上地名词较少。鄄城地名中四音节词语有一定的份额,并且有部分五音节存在,但读起来并不困难,相对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更容易记忆,这主要由于音节节奏划分的缘故。鄄城地名无论双音节词,还是其他多音节词,基本都可以划分为两个联系比较紧密的语义单位,进而使记忆更加容易。
3.音节平仄分布
汉语的情感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受声调影响,平声上扬、悠长,仄声下沉、短促。为了方便统计、减少争议,依据普通话语音对鄄城地名进行平仄分析。
(1)双音节地名平仄分布
平平:蜂窝、高庄、*庄、仪楼、刘尧、花园、金桥等。
仄仄:信义、霍坝、枣寨、赵口、马庙、傅坑,吕庙等。
平仄:张口、唐垓、官寺、双庙、孙店、什李,蔡庄等。
仄平:叶庄、后园、柳园、李桥、古屯、李集、北关等。
(2)三音节地名平仄分布
仄平仄:史河口、铁关庙。
仄仄仄:适北口、历山庙。
平仄仄:郭对臼、刘灿武、庄子庙。
平平平:王胡同、西康屯、南杨庄、东侯庄、前孙庄等。
仄平平:大邢庄、北王楼、老陈庄、小韩桥、大陈楼等。
平平仄:皇城寺、王鸭子、高清寨、前孙寨、西营子等。
仄仄平:后李桥、小赵庄、北葛楼、果子园、大魏庄等。
平仄平:崔柳行、张海屯、刘菜园、东马庄、刘大楼等。
(3)四音节地名平仄分布
仄仄仄平:李进士堂。
仄平平仄:小申河口。
平仄平仄:前大周寺、前许*店。
仄仄平仄:后许*店、后大周寺
平平平仄:西申河口、东申河口。
平仄仄平:抄纸范庄、双庙赵庄、千户宋楼。
仄平仄平:槊梢李庄、鄄城北街、粪堆李庄。
平仄平平:白草堌堆、桑树刘庄、张寺堌堆。
平平仄平:王纯孝庄、山西李庄、河东宋庄。
仄平平平:鄄城西街、水坑王庄、后高河涯、观寺王庄、鄄城东街等。
平仄平平:张寺堌堆、前老王庄、张大人庄、合理张庄、春柳堌堆等。
仄平平平:铁炉孙庄、打席张庄、上车刘庄、菜园张庄、水坑王庄等。
平平仄平:河东宋庄、家斜李庄、张天仕庄、东红庙屯、西王尹庄等。
仄仄平平:酒店张庄、草庙王庄、后小辛庄、硕子张庄、大井石庄等。
平平平平:新张堌堆、吴兴言庄、芝麻刘庄、西苏门楼、潭坑施庄等。
(5)五音节地名平仄分布
平平仄仄平:华佗庙李庄。
平平平仄平:石佛头李庄。
平仄仄平平:西大户刘庄、东大户刘庄。
仄仄仄平平:后大户刘庄、大百户王庄。
按照现代汉语语音标准进行地名词语音平仄分析,鄄城地名词语音平仄分布多样。按照地名词频分析地名语音平仄分布不均衡,平声地名用字及组合具有绝对优势。在日常生活中,鄄城地名语音面貌整体比现代汉语语音声调平缓、上扬,且有拖音现象。
这一语音现象与鄄城平旷的地形和热情活泼的性格以及重礼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鄄城地处平原,平旷开阔,较远处就可以看到人。人们礼貌热情,在远处就相互打招呼,为了保证语音清晰,音节节奏自然放缓,短促的语音尽量拉长、上扬。同理,平声字本身就具有上扬、悠长的天然优势,自然备受地名青睐。地名是约定成俗的产物,故而鄄城地名的语音平仄分布有上述差异。
4.方言语音特点
鄄城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整体上与普通话较为接近,但作为方言,其语音结构和普通话差别较大,并且其内部结构繁杂,难以全部探究根源。故此,就地名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读音相差较大字音进行简要说明,以正视听。地名异读,如:垓[xai]、埝[i?n51]。方言异读,如:水[fei]、非[fi55]。方言声调异读,如:八[pa13]、阳[jɑ?53]。方言儿化,如:集[t?r]。
(二)词汇特征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4]不知其音便难观其貌,不知其词便难究其质。在地名语言文化的研究中可以把地名用字分为通名和专名。关于通名和专名的划分以及自然实体通名和人文地理通名的分类,在地名语言文化研究当中仍旧存在较多争议。为了保持研究的连续性,鄄城县地名词汇研究主要依据《山东省*区地名通名用字初探》[5]中的划分标准考察鄄城县地名通名和专名。
1.鄄城县地名通名特点
在地名学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中,地名通名主要用来区分地理实体性质,通名又可分为自然实体通名和人文地理通名。鄄城县地名通名研究主要考察鄄城地名通名的用词性质及组合方式。
(1)自然地理实体通名
鄄城县自然实体通名主要有:埝、碱、坝、岗、树、潭、洼、海、坑、沙窝、堌堆、河、口、垓、桥、楼等,具体情况如表1-1。
表1-1鄄城县自然实体通名分类
通名
示例
频次
性质
埝
大埝
1
水文
碱
碱曹庄
1
地貌
坝
江苏坝、霍坝
2
水文
岗
杏花岗、杨岗
2
地貌
树
桑树刘庄、枣树杨庄
2
地貌
潭
东王潭、潭坑施庄、清水潭、西王潭
4
地貌
行
崔柳行、后行、杨柳行、杏行
4
地貌
洼
毛洼、洼李庄、周洼、刘洼、马洼
5
地貌
沙窝
赵沙窝、牛沙窝、孙沙窝、东沙窝、西沙窝、赵沙窝
6
地貌
海
张海屯、张海、温海、海子、西崔海、中崔海、东崔海
7
水文
坑
水坑王庄、水坑杨庄、傅坑、潭坑施庄、郭水坑、西水坑
7
地貌
堌堆
张寺堌堆、茅堌堆、葵堌堆、张堌堆、尖堌堆、桃堌堆
12
地貌
河
张河涯、前高河涯、后高河涯、河李庄、河西申庄、河东宋庄
14
水文
口
姜口、赵口、张口、董口、陈堤口、刘口、张口、罗口、*口
18
水文
垓
侯垓、唐垓、徐垓、王垓、后李垓、西李垓、西冯垓、东冯垓
33
地貌
上述自然地理实体通名中以“海、坑、堌堆、河、口”为主,相对客观、全面地展示了鄄城的水文和地貌特征。鄄城县自然地理实体通名中表示“土堆义”有垓、沙窝、堌堆、岗,表示“水利义”的有埝、坝、口,表示“水坑义”的有洼、海、潭、坑。鄄城县自然地理实体通名结构形式,以“专名+通名类”最为常见,如:杨岗、后行、毛洼、牛沙窝、温海、王垓等。
(2)人文地理通名
鄄城县自然实体通名主要有:*、城、胡同、村、坊、寨、营、园、店、堂、集、寺、桥、庙、屯、庄等,具体情况如表1-2。
表1-2鄄城县人文实体通名分类
通名
示例
频次
性质
家
孙老家、杨老家、吴老家、九家村、家斜李庄、苏老家
6
聚落
*
*屯、*集、*王庄、白*庄、西*集、东*集、新*集
7
聚落
城
鄄城西街、鄄城北街、鄄城后街、旧城、皇城寺、舜城集
8
聚落
胡同
吕胡同、许胡同、王胡同、杨胡同、侯胡同、李胡同
9
聚落
户
户屯、四户村、王户村、西大户刘庄、大百户王庄、千户宋楼
10
建筑
村
中村、三合村、九家村、义和村、宁业村、四户村、二合村
10
行*
坊
牌坊楼、西营坊、营坊、梅坊、张油坊、赵坊、王坊、西纸坊
10
建筑
寨
枣寨、后寨、寨王庄、石寨、麻寨、高清寨、孙寨、前孙寨
11
建筑
营
营子、左营、赵李营、于营、营坊、西营坊、于营、*营、郑营
11
聚落
园
周园子、柳园、刘菜园、聂菜园、孙花园、后园、果子园、李园
18
建筑
店
凤凰店刘店、酒店张庄、石*店、盐店、枣林店、香店、蚂蚱店
18
建筑
堂
孙堂、郝堂、*堂、李进士堂、*堂、梁堂、赵堂、李堂、许堂
23
建筑
集
郭集、新郭集、武集、王集、刘集、临濮集、富春集、什集
25
建筑
寺
张寺堌堆、观音寺、观寺王庄、前大周寺、皇城寺、堌堆寺
25
建筑
桥
霍桥、侯桥、周桥、韩桥、南桥、刘桥、辛桥、金桥、马桥
33
建筑
庙
刘庙、双庙赵庄、华佗庙李庄、草庙王庄、历山庙、苏庙
41
建筑
屯
西康屯、东康屯、古屯、妙屯、杨屯、张海屯、齐屯、高屯
41
聚落
楼
北王楼、聚合楼、蒜张楼、聂楼、宋楼、刘楼、吴楼、彭楼
建筑
庄
老宅庄、前老王庄、后老王庄、赵庄、王庄、陈庄、老*庄
聚落
上述人文地理通名中以“集、寺、桥、庙、楼、庄”为主,主要体现了展示了鄄城的建筑和聚落特点。鄄城县人文地理通名的数量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远远高于自然地理实体通名,这充分体现了鄄城深厚的人文内涵。鄄城县人文地理通名结构形式,以“专名+通名类”和“专名+专名+通名类”居多。“专名+通名类”如:王庄、赵庄、辛桥、齐屯、*堂、刘楼等。“专名+专名+通名类”如:崔*庄、西张桥、后李庄、前宋楼、东刘屯,大魏庄等。这两类主要地名结构中,专名形式相对人文地理通名更加多样化,并且仍然以姓氏类专名为主,与自然地理通名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方位类专名数量的增加。
2.鄄城县地名专名特点
在地名学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中,地名通名主要用来确定区分地理方位,在探究鄄城县地名通名的过程中发现姓氏类专名和方位类专名占有绝对优势,经过字频统计姓氏类专名和方位类专名占比的确较大。为了进一步探究鄄城县地名语言特点,鄄城县地名专名研究主要考察鄄城地名中的姓氏类和方位类专名。
(1)姓氏专名
通过鄄城县地名字频统计,鄄城县姓氏类专名共有刘、张、李、王、杨、孙、马、陈、周、赵、高、胡、宋、韩、苏、*、吴、冯、郭、崔、董、杜、魏、阎、贾、于、傅、许、范、梁、任、田、辛、朱、曹、常、侯、牛、彭、申、史、白、吕、葛、冀、林、柳、罗,共5个姓氏字频超过0.2%,其中超过0.7%的有10个。本小节主要就含有刘、张、李、王、杨、孙、马、陈、周、赵的地名进行分析。
刘(74):东刘庄、刘李庄、刘庙、刘庄、洪庙刘庄、西大户刘庄、香刘庄等。
张(72):蒜张楼、武张庄、新张寺堌堆、傅马张庄、张河口、张庙湾,张庙等。
李(70):李庄、华佗庙李庄、花李庄、李胡同、双李庄、家斜李庄、李进士堂等。
王(70):寨王庄、草庙王庄、王榔头庄、王垓、王鸭子、王菜园、王清庄等。
杨(32):杨集、夸杨庄、杨老家、杨台庄、枣树杨庄、水坑杨庄、丁杨寺等。
孙(31):孙老家、西孙庄、铁炉孙庄、许孙汪、李孙汪、南孙庄、孙沙窝等。
马(28):马庄、马桥、东马庄、兵马庄、马堂、李马楼、马关庙、马厂等。
周(25):周李庄、周庄、南周楼、周园子、后周垓、周场、西周庄、中周庄等。
赵(22):赵李营、赵堂、赵庄、东赵庄、赵坊、北赵庄、前赵庄、张坊等。
通过对上述姓氏类专名的考察,发现姓氏类专名的构成多样。其中多个姓氏结合较多,比如花李庄、刘李庄等,并且姓氏之间的组合一般不以大姓开头,不以大姓开头有利于体现区分度,充分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姓氏使用越频繁,地名信息越丰富,以上述10姓为例,相对低频的马、周、赵类的地名基本都在三音节以内,并且只与通名、姓氏方位搭配,而相对高频的刘、张、李、王、杨、孙类的地名则占据了大量的三音节以上地名,结合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多样。
(2)方位类专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方位词有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及其复合衍生词,如东南、西北、左上、右下,等。在鄄城县地名中存在的方位类专名共有8个,且都是单音节词,分别是西、东、后、前、南、北、中、左,具体情况如下:
西(69):河西申庄、西孙庄、西李垓、西寺、西彭庙、西营坊、桥西牛楼等。
东(65):东肖庄、东李桥、河东刘庄、东寺、东刘楼、东周楼、东张桥等。
后(40):后李桥、后李垓、王后垓、五里后、后冯庄、后里庄、后冯庄等。
前(40):前宋楼、前高庄、前苏庄、前李庄、前牛楼、前孙寨,前周垓等。
南(31):南苏庄、南张庄、南肖庄、南宋庄、南陈庄、南刘庄、南陈庄等。
北(24):北王庄、北贾庄、北葛楼、北周楼、北董庄、北李庄、适北口等。
中(14):中义村、中周庄、中李庄、中马庄、中彭庄、中魏庄、中小辛庄等。
左(2):左营。
通过对鄄城县地名方位类专名的考察,发现方位类专名一般放在地名首位,采取“方位+姓氏+通名”的模式。同时,方位类专名地名组合多样,一般成对出现,如“中李庄,后李庄,前李庄”等,其中“中”的组合最为多样与“东、西、南、北、前、后”都有成对出现。此外,方位类地名专名与“大、小”结合较多,如“大辛庄、小辛庄、中小辛庄、后小辛庄”等。
(三)鄄城县地名修辞特点
鄄城县地名主要修辞类型有用典、借代、双关。这些修辞的运用一方面使地名雅化、富有历史感,另一方面也为地名盖上了一层层的面纱,如不深刻理解地名中的修辞和历史文化,很难探究其起源,甚至会引起很多误解。透过地名修辞,不仅可以更为全面了解地名、辨正地名、溯源文化,还可以窥见其雅俗共赏、逐渐雅化的过程。
1.用典
鄄城地名最具代表性的地名修辞是用典。鄄城县地名修辞中的典故主要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遗迹,其中神话传说以“舜文化”为主,历史遗迹以“堌堆文化”“孙膑文化”为主。“尧舜文化”主要关联“舜耕历山、渔雷泽”,见载于《太平寰宇记》等典籍,与之相关的地名有谷林、舜城集、历山庙、雷泽湖等。神话传说典故还有“庄子钓鱼”,如庄子台等。历史遗迹有“葵丘会盟”遗留的葵堌堆。另外,还有以孙膑事迹为依托的孙老家、亿城寺等。葵丘会盟有《史记》等正史记载,孙膑有明朝石碑、孙氏家谱以及《孙膑兵法》为证,是为信史,且争议较少。
除此之外,鄄城县地名中还有与古代帝王宋真宗、汉光武有关的鲁王仓、枣林店及桑树刘庄。据《鄄城县志》载:“鲁王仓,宋初称斑鸠店,相传宋真宗朝拜泰山时曾经过此地,村民穆氏以饼迎驾,所随千*万马,食之不尽。真宗疑惧,恐其谋反,遂将穆氏斩首,但尸体不倒,真宗知为错杀,故封穆氏为鲁王,并建庙一座,自此改名鲁王仓。”[1]83
2.借代
鄄城地名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是借代。用实物借代如篦子张庄、旗杆张庄,用建筑物借代有张志门、大埝、宋楼、李桥等,用人名借代有陈良、李进士堂、刘举人庄等,用动物借代如王鸭子、蚂蚱店等,用河流借代如临濮、苏泗庄等。
3.双关
鄄城地名中箕山、有凤凰店、红船是典型的地名中的谐音双关修辞联用。箕山没有山,相传有一阎氏所建的村庄附近有个土堆,突然在夜晚升高,却被公鸡的鸣叫惊到,不再生长,故名“鸡山”。唐尧时,存在让位于许由,许由隐于箕山,后来“鸡山”逐渐演变为箕山。凤凰店因为该地柳絮飘风原为风花店,后又运用谐音雅化为凤凰店。红船建村于码头,初名为洪川口,明永乐年间,有一大红官船经常停留在此地,后谐音改为红船口。
(四)鄄城县疑难地名释解
地名是具有指示作用又富含人文意蕴的特殊地理标识。地名的疑难一方面体现在地名字形的复杂、音的异读对其指示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地名字在组合上承载的人文意蕴以及在发展变更中对其本意的拓展、讹传。参照字音、字形及地名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地名疑难字词进行释解,减少地名疑难字词人们对鄄城县地名的理解阻碍。
1.《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常用字)》之外的地名疑难字词
鄄:音juàn,古地名,鄄城曾作甄城。《说文解字》:“鄄,衞地。今濟陰鄄城。从邑垔聲。吉掾切。”《说文解字注》:“杜曰。鄄、衞地。今東郡甄城是也。今濟陰鄄城。二志同。謂在周曰鄄。在漢爲鄄城縣也。今山東曹州府濮州州東二十里有鄄城廢縣。”鄄城县地名“鄄”特指鄄城,与之相关的地名有鄄城、旧城。
濮:音pú,古地名,亦指濮水。《说文解字》:“濮,水。出東郡濮陽,南入鉅野。从水僕聲。博木切。”《说文解字注》:“今濮河自河南封邱縣流徑長垣縣北、東明縣南。又東經開州東南。合洪河入山東濮州界。俗譌爲普河。方輿紀要曰。今濟絶河遷。濮水源流不可復考矣。”鄄城县地名有临濮。
邰:音tái,姓氏名,古地名。《说文解字》:“炎帝之後,姜姓所封,周棄外家國。从邑台聲。右扶風斄縣是也。”《说文解字注》:“周人作邰。漢人作斄。古今語小異。故古今字不同。郡國志無斄縣。郿下曰。有邰亭。葢斄縣倂入郿也。邰亭、杜預謂之釐鄉。徐廣謂之斄鄉。”鄄城县地名有邰庄。
泗:音sì,古河流。《说文解字》:“受泲水,東入淮。从水四聲。息利切。”《说文解字注》:“泗水東南至睢陵入淮。過郡六。行千一百一十里……又南過方與縣東。渮水從西來注之。”鄄城县地名有裴泗庄、崔泗庄、苏泗庄。
篦:音bì,梳头工具。《说文解字》:“導也。今俗謂之篦。从竹聲。”《说文解字注》:“(枇)枇杷木也。”《康熙字典》:“《廣韻》眉篦。又《集韻》頻脂切。同笓,取鰕具也。”鄄城地名有篦子张庄。
2.与字典、词典存在音义差别的地名疑难字词
垓:音gāi,鄄音hǎi。《说文解字》:“‘兼垓八極地也。’《國語》曰:‘天子居九垓之田。’从土亥聲。古哀切。”《康熙字典》:“《廣韻》古哀切《集韻》《韻會》《正韻》柯開切,音該。又《集韻》居諧切,音皆。級也,重也。又叶居之切,音基。”鄄城县地名“垓”多与姓氏结合,如宋垓、刘垓、前周垓等。
埝:音niàn,鄄音yàn。《说文解字》:“下也。《春秋傳》曰:‘墊隘。’从土執聲。都念切。”《康熙字典》:“《廣韻》《集韻》都念切,音店。又《廣韻》奴協切《集韻》《韻會》諾叶切,音攝。益也。又陷也。”《浙江地名疑难字研究》[6]亦有收录此字,音niàn。鄄城县地名有大埝。
谌:音chén又音shèn,鄄音zhàn。《说文解字》:“湛,宅減切。”《说文解字注》:“古書浮沈字多作湛。湛沈古今字。”《姓氏词典》中谌有zhàn和chén两个读音,为两个姓氏。《中国姓氏辞典》谌有zhàn和chén两个读音,为一个姓氏。鄄城县地名有谌周庄。
沙窝:指细沙沙漠,鄄义指沙土窝。《康熙字典》:“窝,穴居也。本作,或作窩。藏也,窟也。《字彙》凡別墅獨處皆名窩。宋邵雍有安樂窩。”山东地名中“窝”常见,但“沙窝”不常见,“沙窝”独具鄄城特色。这主要受其*河滩区土质沙化影响。鄄城县内有孙沙窝、西沙窝、东沙窝。
堌堆:鄄城县地名中,堌堆主要指代土堆和历史遗迹。《康熙字典》:“堌,《正字通》公悟切,音固。地名。黃堌,在單縣,明萬曆丙申,黃堌河沒,由賈魯河故道出符離集等處,蓋元人所開也。又堌,古冢也。《山東考古錄》曹縣有冉堌,乃穰侯魏冉冢。”鄄城地名中的堌堆以历史遗迹为主,张寺堌堆、高地堌堆、葵谷堆是“葵丘会盟”的历史遗迹。
老家:鄄义为外迁姓氏本家。《康熙字典》:“家,《說文》家居也。《爾雅》戸牖之閒謂之扆。其內謂之家。《詩·周南》宜其室家。《註》家謂一門之內。”在山东地名中“家”较为常见。鄄城县地名有孙老家、杨老家、吴老家。
3.易产生误解、误用的姓氏地名疑难字考证、辨析
甄:音zhēn,又音zhèn。《汉语大词典》[9]中甄有姓氏项义,音zhēn。《康熙字典》:“又《集韻》亦姓。《留·風俗傳》舜陶河濱,後爲氏。《前漢·趙充國辛慶忌傳》用甄豐甄邯,以自助。又地名。《釋文》甄,音堅。”据乡人言鄄城甄姓为舜裔甄氏,今鄄城县历山庙有《甄氏祖庙祭文碑》。
阎:音yán,又音yàn。《汉语大词典》[9]中阎有姓氏项义,音yán。《说文解字》:“里中門也。从門臽聲。壛,閻或从土。余廉切。”《康熙字典》:“《廣韻》姓也。”《中国姓氏辞典》:“西汉《急就章》列为汉代常见姓氏之一……‘阎’又作‘闫’,明代有闫纲。《宋百家》将‘阎’氏列为第姓。”[7]鄄城县地名中,与“闫”为同一地名混用。
闫:音yán。《汉语大词典》[9]中认为闫同阎,但较多文献资料与此结论冲突。《姓氏词典》:“《说文》有阎无閆,今《姓谱》分为二姓。(《正字通》)又山西、陕西多此姓。(姓氏考略)明有閆纲。”[8]《中国姓氏辞典》:“明代《百家姓续编》将闫氏(阎氏的别支)列为第姓。”[7]鄄城县地名中,与“阎”为同一地名混用。
付:音fù。《汉语大词典》[9]中付有姓氏项义。《说文解字》:“與也。从寸持物對人。方遇切〖注〗臣鉉等曰:寸,手也。”《康熙字典》:“《註》付當爲祔。又姓。”《中国姓氏辞典》:“付不同于‘傅’氏。明代有付吉,永乐年间为监察御史,迁西按察副史,大成人。付氏在历史上极罕见《中国人名大辞典》仅有一例,据《元和姓纂》所载,为春秋时郑国史官史付之后。”[7]鄄城县地名中,不同时期与“傅”为同一地名混用。
傅:音fù,又音fú。《汉语大词典》[9]中傅有姓氏项义,音fù。《中国姓氏辞典》:“《宋百家》列为第姓。”[7]《说文解字》:“相也。从人尃聲。方遇切。”《说文解字注》:“左傳。鄭伯傅王。注曰。傅、相也。賈子曰。傅、傅之德義。古假爲敷字。如禹敷土、亦作禹傅土是也。亦爲今之附近字。如凡言附箸是也。”鄄城县地名中,与“付”在不同时期为同一地名所用。
二、鄄城县地名文化内涵
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标识,一方面它具有辨别地理空间位置的标识作用,另一方面又承载着历史积淀的文化意义,鄄城地名承载着鄄城的自然风貌与人文风貌,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一)鄄城县自然实体地名
鄄城背靠*河,故临濮水,境内河网密布。古代河流有濮水、瓠子河、小流河、洪河、魏河、雷夏泽,等。现代河流箕山河、临濮沙河、徐河、三分干河、华营河、金堤西河、鄄郓河、五支沟。鄄城地处平原,地貌主要由*河冲积而成,河滩高地、缓岗地、浅平洼地、河槽洼地、背河漕状洼地、缓平坡地相间分布,土地质地主要为沙质、壤质、粘质,部分地区由于地势原因出现次生盐碱化现象。另外,鄄城位于北温带植被类型多样、物产丰富,瓜果树木及动植物种类较多。
鄄城地名与鄄城自然地理密切相关,能够相对客观地展现鄄城的自然风貌。在水文方面,鄄城地名中埝、口、桥、楼出现频次较高,如大埝、沈口、李桥、周楼等,其中楼和桥的出现频率尤其高,这与河流密布且位于*泛区关系极为密切。在地貌方面,洼、河涯、河身、水坑等地名词展现了鄄城的河、岗、洼地貌。在土质方面,地名词以沙窝为主,此外还有碱,如碱曹庄。在动植物方面,鄄城地名中有蚂蚱店、王鸭子、鸭子王庄、枣林店、枣树杨庄和桑树王庄等。另外,鄄城地名中方位词出现频繁,方位村名方位涵盖后、前、东、西、左、南、北、大、小、中,这与密布的河网、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物产不无关系。在人类生活早期,乃至当今社会水文、地势、土壤、物产都是人口聚集的必要条件,这也造成了村庄的密集,故而在地名中必须依靠大量方位词加以区分。
(二)鄄城县人文实体地名
鄄城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内涵丰富,其地名中的文化特征也尤为明显。鄄城地名与*治、经济、宗族、宗教、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关联密切。透视鄄城地名,既可以观今,又可以溯古,无不展现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文风光。
鄄城地名的产生蕴藏着较多的*治事件,关联着许多*治名人。其中,鄄城、旧城沿自古地名,鲁王仓、枣林店源自宋真宗、汉光武二帝王,以功名命名的有李进士堂、刘举人庄、苏阁等,这都展现了鄄城厚重显文的人文风貌。鄄城地名中坊、集、店出现频次较高,此外还有王榔头庄、篦子张庄、麻糖寨(马寨)、蒜张楼等商业、手工、物产性质的地名,充分展现了地方经济贸易的繁荣。
鄄城地名中最显著的人文特点是宗族和宗教色彩,仅张、王、李、赵四大姓在地名中的频次比就接近百分之十,庙、寺的频次也远高于其他地名词。鄄城地名中广泛使用姓氏,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浓厚的宗族意识。此外,鄄城地名中的十大姓为张、王、李、赵、刘、杨、孙、马、陈、周,与姓氏分布频次基本吻合,没有“小姓独大”现象出现。
鄄城的佛寺主要有观音寺、龙堂寺、草寺庙、会邱寺、亿城寺,道观主要有信义观、玉皇阁、庄子庙、南华(庄子)观、泰山庙、疙瘩庙、白草寺、三官庙、张庙、沙陀庙。佛寺道观中主要信奉玉皇、王母、观音、老子、庄子,佛道文化多元,至今有香火不断。鄄城地名中除了展现这些大的寺观外,还展现了许多小的寺观,那些不知名的寺观多与姓氏结合形成地名,如方庙、吕庙、张庙等,也有与建筑性质结合形成地名如红庙、石庙等。鄄城地名中庙观遍布,充分展现了鄄城繁荣的宗教文化。
鄄城地名中的历史遗迹、神话传说也多于佛道文化有关,如亿城寺、历山庙、庄子庙、沙陀庙、舜城集、鸡山(箕山)、张寺堌堆等。这些文化的起源虽由于历史久远,或沉默在*河淤泥中,或纯属无中生有存在一定争议,但可证的历史遗迹年代也较为久远,即便不可证的传说也体现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此外,临濮、雷泽湖、牌坊楼、葵丘堌堆等与山水有关的地名大都可考可证,且有典籍、出土文物印证,进一步夯实了鄄城厚重的人文内涵。
三、鄄城地名语言文化反思
鄄城地名语言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从中既可以窥探到中原地区的整体风貌,有可以领略到地方特色。从鄄城地名语言看文化,不仅探究鄄城的历史风貌和鄄城人民的生活特色,还可以通过地名传播鄄城文化、凝聚乡情。随着时代的发展,鄄城地名也在不断变化更新,丰富文化内涵。其中有些地名的更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凤凰、向阳(蚂蚱店)等地名的雅化,彰显人民了智慧和时代风貌,但是在地名发展和传播过程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就鄄城县地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以期促进鄄城县地名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替换不当,姓氏混用。综观鄄城地名,姓氏地名占据较大比例,同时对人们的影响也最为深刻,但是姓氏地名中却存在着替换不当的问题。阎姓在鄄城县地名中共有阎庄、阎屯、西阎庄、阎什口、阎楼、后阎庄、前阎庄等13个村落。傅姓在鄄城县地名中共有傅马张庄、傅庄、傅楼、傅庙、傅庄、傅坑、傅堂、东傅庄等11个村落。时至上世纪末,在鄄城县地名中尚使用“阎、傅”,但近年来鄄城县民*户籍中的“阎、傅”全部换为“闫、付”,实为不妥。鄄城县行*地名中“阎、闫”共存,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也极易引起误解。“傅”“付”同为中华姓氏,但其源流不同,将两个姓氏混为一谈,甚为荒谬。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人应该慎重对待历史,尤其应该重视地名中姓氏文化的传承。
频繁调整,信息滞后。在鄄城县地名中,自然村名相对稳定,建国以来没有太大变化。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行*改革的需要,行*地名变化过于频繁,乡镇的分分合合、行*村的合合分分搞的人晕头转向。由于平原地区人口稠密,乡村之间距离较近,自然村中有较多重名的村庄依靠行*地名区分,且有的行*村下辖近10个自然村,即便有信息定位,老人年和年轻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指路问路也很容易产生困扰。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较快,频繁更换地名也无可厚非,但相关部门应该做好规划和通告,特别是要做好自然村的信息统计、公示,并做好地名文化的宣传。
以讹传讹,混淆视听。鄄城县地名信息的讹传主要体现在文化研究领域和出版业。一方面由于地名内容繁杂,地名文化研究领域面对着较大的信息量,地名语料很难做到没有疏漏。另一方面网络误传和出版业的印刷错误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鄄城县地名中的“鄄城”在传播中易误用为“甄城”。知网上题名为《山东省甄城县蒙古族苏氏族源考》的文章,实则为《山东省鄄城县蒙古族苏氏族源考》[10]。《中国系列地图册(山东)》[11]出现“甄”“鄄”并存。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应注重对地名用词准确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