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山东省地级市,中国牡丹之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带,东与济宁市相邻,东南与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与河南省商丘市相连,西与河南省开封市、新乡市毗邻,北接河南省濮阳市。介于北纬34°39′—35°52′,东经°45′—°25′之间,南北长千米,东西宽千米,总面积.62平方千米。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济水所汇,菏水所出,连通古济水、泗水两大水系,唐更名龙池,清称夏月湖。清雍正十三年(年)升曹州为府,附郭设县,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菏泽历史悠久,享有“天下之中”之誉,《禹贡》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皆在境内。当然菏泽市自古至今名人众多,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了解其中较为知名的六位,也欢迎各位朋友补充并指正,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名人。
第一位:于天仁
于天仁(年2月4日-年5月22),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人,著名土壤学家。中国土壤电化学的创始人。长期从事水稻土和红壤的电化学研究工作。在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可变电荷土壤的电化学性质、土壤电化学研究方法及离子选择性电极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首创性的成果。著有《土壤电化学性质及其研究法》等13部著作。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研究我国红壤的化学性质;年开始系统研究水稻土的氧化还原性质。他认为,水稻土中氧化还原状况的周期性剧烈变化是水稻土不同于旱地土壤的主要特点,也是影响水稻生长和水稻土形成的主要化学因素。-年,在他的主持下,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总结农业丰产经验,在田间和室内进行了多学科、综合性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实验研究材料。
第二位:于际训
于际训,男,年生,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太平镇于官屯村人,是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曾任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第二炮兵参谋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年12月,于际训退役。年,汶川大地震,他率部参加抗震救灾,在打通北川生命通道、排除堰塞湖险情,以及完成城乡五通恢复等灾后重建艰巨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际训是北川抗震救灾第一线级别最高的一位军人,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任成都军区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长、第四责任区指挥长、第二炮兵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总指挥。
第三位:张茅
张茅,男,汉族,年2月出生,山东菏泽市巨野人,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3月参加工作,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曾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12——.11,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11——.05,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05——.01,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01——.03,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03——.0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第四位:张含英
张含英,水利专家,山东省菏泽人。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与传统治河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种治黄论著。他贯彻上中下游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为治黄事业,从传统经验转向现代科学指明了方向。—年,张含英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并兼任部技术委员会主任30年,直接参与了中国水利的各项重大决策。此外,还担任了多种社会职务,先后当选为原平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第五、第六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
第五位:何思源
何思源(年-年4月),山东菏泽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常自称“曹州府人”。在曹州府,何家可谓大家族,何思源祖上曾出过多位进士,先祖何尔健是明万历己丑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何应瑞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何觐是康熙七年的进士,之后,虽少有仕进,尤其到了何思源父亲一代,家道中落,但仍书香不绝。何思源早在年6月便秘密入鲁,并在9月1日返回济南。何思源返回济南后,先是把远在阜阳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机关迁回济南,接收了国民党控制下的山东日伪政权,并委派了专员、县长。与此同时,何思源还尽量把国民党地方部队收于麾下,收编了日伪武装,扩大了武装力量。年(民国35年),国民党山东绥靖统一指挥部成立,以王耀武为主任,何思源、庞镜塘为副主任。年10月调任北平市市长。年北平解放前夕,他是北平市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
第六位:何兹全
何兹全(年9月7日-年2月15日),男,著名历史学家。山东菏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年2月15日晚,不幸去世,享年岁。兹全主要集中研究汉唐经济史、兵制史、寺院经济和魏晋南北朝史几个方面。是国内最早倡导魏晋封建说的学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魏晋时期庄园制的刍形》《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中古时期大族寺院领户研究》等论文,论述了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出现和盛行。以后,他又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汉魏之际社会经济的变化》等论文中比较系统地阐发了魏晋封建说的主张。